快审网站收录 | 九块九工具网
百度360必应搜狗淘宝本站头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手游排行榜 > 正文

原神2.7什么时候开始的(原神20什么时候开始)

薅羊毛 2023-06-22 00:12 150 浏览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型栏目《人物》开始播出。该栏目以

  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现当代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

  非凡品格的人们。

  《人物》栏目以纪录片为主体形态,利用人物口述、丰富的影像资料和适度的细节

  再现等多种拍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经历。

  该栏目每周一到周六日播,节目时长 30 分钟,每次推出一个人物。

  《人物》的观众以知识阶层为主要对象,这些人普遍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收入,

  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的中坚力量。

  本文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入手,结合自己在《人物》栏目为期 8 个多月的实践经历,

  以选题创意和节目构思作为切入点,对《人物》栏目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

  对人物类纪录片的选题精髓进行了艺术学领域的人文精神观照。同时借鉴了戏剧创作中

  的叙事结构理论,对《人物》栏目纪录片的构思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运用定量研究的

  方法,结合叙事学理论,对其中的个案进行了收视率方面的解读。文中列举了《人物》

  栏目的大量优秀样片,通过分析论证,为人物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物》栏目 选题创意 节目构思 人物类纪录片

  ABSTRACT

  A program named PEOPLE start to play in CCTV-10 in 07,09,2001.This program

  has special angle of view and original idea to focus on those people who are

  sapiential, creative, or have uncommon characters. ” PEOPLE” resorts to

  documentary to form the base of the program, uses many methods like nuncupation,

  image data, detail emersion to show the lives of the ones in the story. ” PEOPLE”

  shows in every night form Monday to Saturday, the length of time is 30 minutes. It tells

  a story of one person at a time. The audience of ” PEOPLE” are well-educated,

  high-earning-level, aged from 25 to 55,who are the elites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study enter on the theoretic of indite documentary, and combine with

  exercitation in ” PEOPLE”, study on the originality of the subject matters and designs

  of the program. Use the theoretic of humani** and narrate for reference to ****yze ”

  PEOPLE”. Synchronously, quantitative ****ysis a case of ” PEOPLE” in audience

  rating. The purpose of the whole study is to make a reference of the documentary of

  people.

  KEY WORDS: the program"people" designs of the program

  the originality of the subject matters the documentary of people

  文献综述

  纪录片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影视艺术形式。Documentaire 是一个法语词汇,意思是“具

  有文献资料性质的” 19 世纪末,这个词汇被欧洲的一些小发行商用在招徕顾客的海报

  1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1895 12 28 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 14 号大咖

  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 L.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

  的午餐》等 12 部实验性的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

  最早提出英文“Documentary”的,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1926 2 8 日,

  《太阳报》上刊登了格里尔逊的一片文章,这篇文章是弗拉哈迪影片《摩阿纳》的评论。

  格里尔逊在这篇文章里,首次使用了“Documentary”这个源自法语的词汇。格里尔逊

  更因为《北方的纳努克》被称为“纪录片之父”

  本文着重研究的对象是纪录片的选题创意和节目构思。

  国外的纪录片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 20 年代的欧美地区,除了对纪录片的本体

  界定、方法技巧、传播功能、文化属性的探究外,各国的纪录片研究者由于深植于本民

  族的文化土壤中,因此对各国纪录片发展状况的探讨都明显的具有民族色彩。著名的如

  日本渡部实的《战后日本纪录片的发展与变化》、克劳斯·克莱梅尔德《德国纪录电影

  的双重困境》等。关于中国纪录片的历史研究,在美国学者 Richard M·Barsam 的《纪

  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等著作中有所涉及。但有关中国纪录片当前发展尤

  其是关于题材方面的专题论述,在国外同行中似乎还未见到相关成果。

  中国的纪录片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纪录片本体界定的

  探讨(如聂欣如、张同道),关于纪录片文化属性的研究(如高维进、钟大年、任远)

  国外纪录片的研究和评述(张雅欣)等几个方面。在纪录片的选题创意方面,中国传媒

  大学的钟大年教授在《纪录片论纲》一书中将选题放到了创作构思中进行研究。中国人

  1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吕萌 左靖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8 月版 197

  民大学的朱景和教授在《纪录片创作》一书中也有所涉及。

  在节目构思方面,主要借鉴了叙事学的理论。20 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法文“

  事学”由拉丁文词根 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 logie(科学)构成。顾名思义,

  叙事学应当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

  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

  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叙事学”

  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 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

  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原神2.7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

  的科学。” 叙事学理论起源于俄国****。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

  ” “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事件,“

  ”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

  的划分。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

  学的发韧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

  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 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

  “功能” 1966 年,《交流》杂志第 8 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

  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

  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也是在 1966 年,

  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

  生了一些变化。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

  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80 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

  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1988 、罗钢的《叙事

  学导论》 1994 、杨义的《中国叙事学》 1997)等。 本文重点在于借鉴了戏剧和电视

  连续剧、电影等影像艺术中叙事学理论。如周靖波的《电视虚构叙事导论》等书。此外,

  中国传媒大学的赵淑萍教授在《电视节目主持人》一书中也对节目构思有所涉及。

  前言

  在现代传播领域,各类传播媒介无不将人的活动作为信息传播的主题。电视凭借其

  声画兼备的传播优势,比报刊、广播有更多的可能将人的形象、思想、情态、声音等多

  种元素直接而生动地传递给观众。以人为主体的纪录片大量涌现,给电视传播带来了活

  力与生气,也给电视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空间。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型栏目《人物》开始播出。至此,在

  接近六年的时间内,这档人物类纪录片栏目聚合了极高的品质和优秀的节目。该栏目以

  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现当代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

  非凡品格的人们。《人物》栏目以纪录片为主体形态,利用人物口述、丰富的影像资料

  和适度的细节再现等多种拍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经历。该栏目的受众定位在知识分子

  阶层,这些人普遍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收入,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

  的中坚力量。

  阿兰·罗森沙在《纪录片的良心》中说,纪录片的使命在于解释历史、阐明抉择、

  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了解。纪录片作为电视片中最富有文化气息的片种之一,为增进人

  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人类学的视野,借鉴戏剧理

  论中的叙事结构理论,综合传播学研究中的受众分析方法,对《人物》栏目的优秀纪录

  片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选题创意及节目构思的规律。为人物类纪录片的创作寻求借鉴

  之源。本着这样的目的,笔者同时还选取了个案进行量化研究,将叙事结构与收视率进

  行对照分析,力求使观点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此外,本文还配有图例,以使自己的观

  点更加清晰明了。

  1

  第一章 人文精神与选题创意

  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以***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

  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其具体涵义表现为:人文精神是人类

  对自身的完满性的一种追求,她没有固定不变的具体指向,而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

  的关注,主要是对这个时代人类在完满性方面的缺失的关注,是对理想人生、理想人格

  和社会理想的缺失方面的关注。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纪录人类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使命。在选题创意

  方面,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尤为深远。

  一、人文精神与纪录片选题的发展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给后世艺术创作与艺术观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最

  伟大的发现,就是对人的发现。它使得人文主义思想贯注于一切艺术形式当中。国外纪

  录片在题材上有着“人文社会类”和“自然环境类”的划分。原神2.7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的纪录片是以对人文

  社会的关注开始与世界对话的。因此,研究纪录片的选题创意,离不开对人文精神的探

  讨。

  (一)对人文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人文”这个词,是和“天文”相对应的。《易传》

  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看重人

  的,它有别于其它重视自然力量或者超自然力量的文化类型。

  不过,中国文化对人性的阐述又过分局限于伦理学的范畴,在人性主善或者主恶之

  间争论过多。而对于完整丰满的人性全貌的认识,在中国文化中,是在大而化之的构境

  中完成的,其中大多数靠意会,在生活实践方面则鲜有立言。

  西方人学的建立始于 14 世界道 16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欧洲文艺复兴中提出的人

  文主义被认为是西方人学的第一代。

  “人文主义,从原意上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

  2

  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

  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2

  值和地位,人性得以高扬。

  受这种人文主义影响最深的,就是艺术领域。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都以人作

  为艺术的本体。从人的身上开掘主题,成为一切艺术样式的最高创作宗旨。

  西方人学的第二代是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提倡

  “自由、平等、博爱”,推崇理性为人的本质。这股思潮被黑格尔发展到极致,形成的

  社会历史观,过分推崇理性,以致淹没了人性。

  到了 19 世纪,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本主义思想,这被称为西方人学的第三代。费尔

  巴哈提出,理想主义状态为人的本质,人性再次得到重视。

  当代的西方新人本主义,表现出将人本主义与科学融合起来的理论意向,贯穿着对

  人性认识的逐渐深刻和完整,人性在科学的基础上得到肯定。

  人文精神是一种对完善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人文精神主要是一种

  自省的精神,寻求不断地反省人生的缺陷,追求理想的人生;她是一种批判的意识,不

  断反思社会的缺失,追求理想的社会;她也是一种超越的意识,不断关注时代的精神,

  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既是一种现实的关注,又是一种超越现

  实的关注。3

  (二)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纪录片作为艺术样式的一种,在弗拉哈迪创作《北方的纳努克》开始,就延续了以

  人为主体的传统。纪录片作为非剧情片的一种,“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对人类处境的洞

  察与它改变这种状况的视野。它兼具写实性与理想性,虽呈现出一种矛盾,但这种矛盾

  已被它人性的宗旨化解了。它虽植根于真实并再现这个真实,但也融合了对生活的激进

  理想主义与关切人类处境的真诚。”4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 页。 3

  余灵灵《关于“人文精神”的辨析》,载《求是学刊》1996-5 4

  [ ]Richard M·Barsam 《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王亚维译 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人文主义学说肯定了人的价

  因此,人类寻找自身的位置和价值,人与自然的矛

  3

  盾冲突与和谐发展,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观照与思索,成为了纪录片关注的中心。

  但是,中国的纪录片起步至今三十余年,无论是电影纪录片还是电视纪录片,一开

  始就受到苏联“概述片”的影响,基本上是以旁白为主的,阐述编导者的思想,采取原神2.7什么时候开始的

  听我说的灌输式宣传,主题思想和宣传意识突出,以致形象化的政论一度成为中国纪录

  片的标准模式。在 80 年代以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沿袭了电影新闻纪录片的模式,把

  纪录片当作演绎甚至图解政策的宣传工具,文化意识长期被忽视。这一时期的电视纪录

  片,都笼统地被称之为专题片。

  进入 80 年代,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传入中国,给中国的电视事业带来了革命

  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接受了一次纪录本性的洗礼,促使了纪录片本体意

  识的觉醒,中国纪录片开始摆脱说教式灌输式的创作模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纪实风格。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还是比较讲究表现的艺术性的,它要求

  以视觉形象为主,画音相辅相成,每一幅画面、每一句解说,都力求赏心悦目。在内容

  上,要求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主流,突出主题思想,观点鲜明不讳,是列宁“形象化政论”

  观点的新发展。在表达上,强调构思精巧,从解说、字幕,到构图、影调、色彩、音乐......

  几乎是全方位的美。并讲究运用分镜头组合来表达作者的创意。通过蒙太奇为受众创造

  一种新的视角与观感,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思考,深化片子的思想内涵,例如《丝绸之路》

  《话说长江》等等。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叙事语言还是全知全能型的,叙事者站在近乎上

  帝的位置鸟瞰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

  进入 90 年代,中国纪录片空前地繁荣起来,荧屏上佳作迭出。《龙脊》《最后的山神》

  《回家》《两个孤儿的故事》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在题材上、表现手法上,

  都进行了开拓和探索,使纪录片表现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格。这一时期的纪录片,

  风格趋向平实,真切地记录生活,客观自然地反映现实。在画面的拍摄与处理上,偏爱

  长镜头,用跟踪拍摄的手法,记录下完整时空中事件的发展、人物关系的变化,甚至纪

  录下人的思想、情感活动,长镜头成为电视纪录片中主要的纪实语言。这一时期的纪录

  片,在画音关系上,特别强调录好用好象现场同期声,同步地摄录画面和声音,体现画

  音一体化的电视本性,以此表达主人公的真实形象与心态,并尽可能少用播音员的画外

  4

  解说,一般不用配乐。从《望长城》《藏北人家》到《中华之剑》莫不如此。许多创作

  者已从自觉摆布、调度转变为发现、跟拍、抢拍,使纪实艺术更注重自然纪录,更接近

  原生态。而观众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领悟到了真实地记录生活、展示生活,才是

  纪实艺术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纪录片开始关注人,关注人性,从人文精神的意义上讲,直到 90 年代,中

  国纪录片才真正有了灵魂和品质。因而,纪录片市场开始繁荣起来,大量的创作层出不

  穷。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事件类、风光类、文献类和人物类。而健全人性,

  重塑人性之美的艺术主题,使得人物类纪录片成为了电视纪录片的主力军。

  2001 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成立了一个新的栏目——《人物》。这个栏目的命名

  就突出了“人”在栏目中的地位。这是一个专门制作和播出人物类纪录片的栏目,它关

  注的人,不是普罗大众,而是精英人物。

  天才们奇特的灵光闪现,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语,发现者执着的迷离幻梦,先行者

  坚韧的身形步履。这些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人物,他们的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

  世界,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所施加的影响,是人物栏目关注的重点。

  《人物》栏目的日常节目每期 30 分钟,每次推出一个人物,每周一到周六晚上2

  2点10分,在cctv—10播出。栏目以纪录片为主体形态,利用人物口述、丰富

  的影像资料和适度的细节再现等多种拍摄手法,形成生动、平实、不矫饰、有深度的栏

  目格调。沉稳、大气、学者型的主持人风格,在节目与观众之间搭建起有机的沟通平台。

  二、传播学理论对纪录片题材的关照

  (一)需求层次理论与《人物》的风格

  接受美学中有一种理念,认为人们对一部作品的反应,取决于各自的期待视野或先

  在结构。期待视野和先在结构是由个人的人生经验、文化修养、审美趣味、审美积累、

  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情操以及直觉能力、领悟能力等诸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其他

  干扰性的可变因素也会在受众对于媒介信息之间起调和作用。受众作为不同个体的聚

  5

  合,是具体的,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个人的期待视野不同,使用媒介的原因、动机便

  不相同。不同的人从各自的需求出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使用”媒介,得到

  不同的“满足”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作品,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喜

  好;即使是面对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和阐释也迥然相异,从而有不同的反应。目

  前,影视节目的日益增多,功能的不断拓展及日趋专业化的播放使受众的选择余地越来

  越大,影视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也因此成为了可能。价值取向的非群体化、生产与播放

  方式的非群体化等诸多因素,形成了影视传播非群体化的发展趋势。“可以说,电视传

  播的非群体化发展趋势既是观众权利的一种提升,也是电视对于所有观众的收视权利的

  一种尊重和适应。”5

  以不同的收视特点来满足受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是分众传播的显著特点。

  《人物》栏目的受众定位,是以知识阶层为主要对象,包括高校师生、都市白领、

  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教科文领域里的从业人员。这些人中普遍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

  收入,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的中坚力量。

  美国人道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总结成五个层次:

  5 《互动电视的启示》 刘敬东、张亚敏 《电视研究》1998 年第 4

  6

  在这个图表中,越底层的需求,是越基本的需求,也越容易被满足。人们只有在满

  足低一级需求的情况下,才会考虑高一级的需求。因此,人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生理需

  求,才能有比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物》栏目的受众定位比较高端,这些观众有一

  定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和收入,他们的欣赏水平和文化品味就相对的高。这种受众定

  位使得《人物》栏目必须是一档精品节目,必须要有阳春白雪的气质。

  (二)传播效果理论对《人物》的影响

  传播学理论一直致力于研究媒介的运作及其对受众的所产生的效应。哈罗德·拉斯

  威尔在其著名的论文《传播的结构及其社会功能》中,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传播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信道→对谁说→取得了什么效应

  这一模式勾勒出了传播最基本的因素,而最后一个因素指向的就是传播效果研究。

  在大众传播学领域,对传播结果的研究是最为普遍的,贯穿整个媒介的中心论题就是媒

  介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纪录片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层面、理论体系和精神内核。物质层面是指纪录片

  的表现手段、画面构成等;理论体系是指纪录片的艺术观点和艺术主张;而精神内核是

  7

  指在纪录片背后凝聚的思维方式、人生体验、审美选择等。一定的艺术主张和观点决定

  了作品的表现手法和画面构成形式,而艺术观点的实质是文化积淀的精神内核的反映。

  《人物》的纪录片在这三个层次当中,最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是它的精神内核。因

  此,在创作纪录片的时候,要从传播效果出发,来选取题材和构思节目。

  一般来说,受众对人物类纪录片的期待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引起的。

  1. 了解他人的经历

  纪录片表现人性的方式是直接拿给观众看,说给观众听。纪录片让观众了解不同的

  人,剖析不同的人生经历。观众对那些强悍而有成就的人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人物》通过讲述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和传奇故事,让观众了解到他们对于社会乃

  至人类文明的进步所作的贡献。同时,把伟大的人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让观众了

  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一代鸿儒季羡林》讲述了国学**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节目的重点放在了季

  羡林研究的冷僻学科——梵文和吐火罗文上。整个纪录片讲述了季羡林踏上求学之路,

  出国留学,又回到中国,成为**级人物的人生经历,四次使用了季羡林日记中的词句,

  来展现他的心路历程。虽然梵文和吐火罗文对普通人来讲非常生疏,但是这种使用日记

  来表现的手法,把季羡林一下子拉到了观众的面前。通过这些词句的展示,季羡林丰富

  的人生就被还原了。

  2. 激励自我的成长

  人性是复杂的、丰富的、开放的和运动的。了解他人是为了更好地审视自我。只有

  在对人性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之后,人们才会自觉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陶冶

  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味和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反过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

  他人的境遇。

  《人物》讲述的都是成功人士的故事。这些背后有着巨大成就的人,在实现梦想的

  途中,也可能遭遇了挫折,多走了弯路。观众通过了解这些故事,能够给自己以激励,

  8

  帮助自己成长。

  《商业怪才史玉柱》就是以史玉柱商海沉浮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故事来展开的。史玉

  柱创业初期是个一穷二白的青年,后来变成了全国排名第八的亿万富豪。就在史玉柱达

  到事业巅峰的时候,他斥资修建巨人大厦,结果投资失败,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负债两亿

  的“全国最穷的人”。但是,史玉柱的步伐并没有停下来,他凭借脑白金东山再起,再

  次成为身家数十亿的富豪。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史玉柱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创

  业者之一。史玉柱演绎的真实故事,情节之丰富、命运之跌宕,超乎财经小说的想象力。

  在民营企业家命运沉浮变幻中,史玉柱突显出“执著与毅力”的魅力与价值。

  三、《人物》栏目的选题创意

  (一)人文精神对选题的影响

  人的主题是不朽的。歌德曾经说过,人对人是最感兴趣的。因此,对人的关注,成

  为《人物》纪录片的主题。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行为,人的经历...都可以成为纪

  录对象。那么,《人物》栏目会选去什么样的人来做为纪录的对象呢?这种选择的标准,

  和《人物》栏目的风格息息相关。

  人物栏目选题的对象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们;

  2.富于奇思异想,敢于超越常规,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

  3.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和为我们珍藏文化与传统的人们;

  4.在某些领域做出过特殊贡献却鲜为人知,而他们的创建正改写着我们的生存状态

  与思想方式的人们。

  换句话说,《人物》栏目纪录的,是那些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智慧人物。

  (二)《人物》栏目选题创意的特点

  1.单个节目中的选题创意

  9

  具体来说,笔者研究了截至 2006 12 月的《人物》网站上列举的 326 期节目。这

  326 期节目中,涉及到 217 个人物。通过对这 217 个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物》栏

  目选题的宗旨。(参见附录《〈人物〉栏目选题分类表》

  (1)艺术**

  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不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人们对于艺术的

  崇拜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艺术家容易聚集名气,甚至成为一代宗师。中国古代即有诗圣、

  书圣、画圣等名目。在现代社会,艺术形式更加的丰富繁多,于是,艺术领域的名人更

  是层出不穷。这就成为《人物》栏目主要的选题来源。

  在《人物》栏目的网站上。列出了从 2005 6 月到 2006 12 月的所有节目,共

  326 期。在这些节目当中,共涉及 217 个人物,其中艺术领域的 111 人。包括 50 名导演

  和明星,22 名音乐界名人,18 名作家,画家摄影师设计师等共 21 名。艺术领域名人所

  占的选题比重达 51%以上。

  在艺术家这类选题中,人物的选择也是有偏好的。在 111 名艺术家中,有 50%都是

  和电视电影相关的人。比如电影导演张艺谋、李安,影视明星斯瓦辛格、章子怡,还有

  名模凯特·莫丝等等,都是影像造就的明星。这些人物名气很大,又是公众人物,观众

  对他们的兴趣也更大。在这个以受众为主的时代,这些以影像艺术成名的名人,是当之

  无愧的人气王,对提高收视率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是人物类纪录片的主要选题。

  (2)科学巨匠

  《人物》既然是人物传记类的纪录片,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和“人文色彩”这四个

  字打交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人类一步步推向文明的,正是那些闪烁着顶尖智慧光

  芒的科学家们。因此,这些给予了人类巨大贡献的科学巨匠,也是《人物》的主要选题

  之一。

  在《人物》栏目网站上的这 217 个人物当中,科学家有 30 位。所占比重为 14%

  这个比重算不上高。这是因为科学家的选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科学的东西本身就

  是有难度的,观众接受起来会比较慢。有的研究也很繁复,对于普通受众来说,没有了

  10

  解研究过程的必要。其次,科学研究的过程,画面也无法展现。

  但是,科学家的角色却是不能缺失的。《人物》另辟蹊径。一方面,引进国外的经

  典纪录片,比如《爱因斯坦》,另一方面,将选题放在那些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比如方便面的发明人、胃镜的发明人等等。这些选题在严肃的科学领域里有新意,能够

  引起观众的兴趣。

  (3)商界精英

  在一个提倡市场经济的时代,商业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对于富豪如何成功创

  业的经历总是充满了兴趣。因此,商界精英就成为了《人物》的主要选题之一。

  在总共的 217 个人物中,商界人士有 21 名,占 9%。例如首富李嘉诚、索尼创始人

  盛田昭夫、80 后的新一代亿万富豪茅侃侃等。

  (4)其他名人

  名人存在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名医,比如美食家,比如哈雷摩托车玩家。这些领

  域比较细,所以笔者将其归纳为一个总的类别。

  在研究的 217 个样本人物中,这个类别的共有 55 人。占 25%的比例。比例如此高

  的原因是这个类别涵盖面比较广泛,因而人数多一点,也是正常现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有一个种类的人物是《人物》栏目不

  涉及的。这就是政治精英。在 217 个样本人物中,只有叶卡捷琳娜女皇这一例是政治人

  物,不仅是国外的,更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同国外的节目相比,《人物》的政治性特

  别弱。

  2.系列节目的选题创意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单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为了更好的关注人性,重视人文,

  体现人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往往需要对同一时代背景下的形形**的人物进行剖

  析。孔子只提出了儒家思想,而诸子百家才是那个时代的思想火光;爱迪生只发明了电

  灯,但是那个时代的所有发明家,推动的是电气时代的洪流。因此,在人物纪录片领域,

  11

  单纯的个人是不够份量的,有时候,需要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指导思想,形成了《人

  物》栏目的系列节目。

  一个名人好找,但是,一群有关联、有故事的名人,找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因此,

  在系列选题中,更能体现出策划的创意。

  策划就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时候,调动经验和智慧去寻找最优方法、最佳途径,

  以求达到最佳效果的行为。

  策划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酝酿了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策划方

  案——隆中对。这个躬耕南阳的布衣书生在草庐里完成的策划居然奠定了天下百年的历

  史。

  在纪录片领域,策划就是编导遵循纪录片创作的规律,对纪录片的选题立意、采拍

  制作等环节进行总体统筹并形成具有指导性文案的一种电视行为。

  《人物》系列选题策划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同联系。这些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专业背景

  了解一门艺术的最好方式,就是了解这门艺术的艺术**,比如京剧,一摆出四大

  名旦四大小生,京剧的味道就出来了。因此,相同的专业背景,是把一群看似分散的人

  联系起来的最佳方法。在这种思路下,《人物》栏目有着众多的系列选题,例如医学精

  英、关键食客等等。

  不过,对这种思路的简单模拟,只是一种初级的策划。人和专业的结合只是呈现了

  一个二维的平面,人物形象和专业领域都不够丰满。对《人物》来说,这样的二维平面

  并不是极致的效果。《人物》需要的是三维的立体效果,这就是人+专业+反思的结合。

  所谓的反思,就是要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比如人的困惑,比如专业的困惑,要引起受

  众的思考。

  这种反思,是纪录片人文内核中的重要一环。纪录片不仅仅是在纪录人生,展示人

  12

  性,还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引起人的思索和审视,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人物》栏目最成功的系列选题就是《一百年的歌声》

  《一百年的歌声》通过上世纪百年中国流行歌曲曲调、歌词的变化,以及涉及流行

  歌曲领域的词曲作者、演唱者、制作人、经营管理者以及听众等不同层面的人物故事,

  再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百姓心态。

  《新周刊》的评论中说,《一百年的歌声》是 2004 年春节期间“最让人心动的节目,

  在段注定该怀旧但却几乎又无旧可怀的日子里,难得有人用心地把百年前的流行歌

  ......从满是尘埃的记忆中拎出来,态度诚恳地拍成纪录片,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为中

  国人虔诚地寻找血脉的皈依。”6

  (2)时代背景

  人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他注定要和时代的洪流结合起来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展现光

  华的人生。尤其在当代的中国,从电影技术诞生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时代变化是巨大

  而频繁的。这样变动频繁的时代背景下,那些从事各个领域的人,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

  的交集。遵循这种思路的选题策划模式表现为:人——时代——反思。

  在这种模式下,《人物》现在正在酝酿几个重要的策划案。比如为迎接 2008 年奥运

  会而进行的体育明星系列,为纪念北大荒开荒 50 周年进行的《北大荒人》系列,为纪

  念恢复高考制度 30 周年,准备纪录那些因为高考制度而改变命运的人。

  但是,最经典的,还是《这些年,那些人》系列选题。这个系列将时代背景锁定在

  八十年代。选取的是八十年代一个侧面——流行音乐。这个策划将固定的“人——时代

  ——反思”模式丰富为“人——时代——专业——反思”,系列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集中,

  因而吸引度就更大。

  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变动最大的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接受外来事物的

  冲击很大。《那些年。这些人》系列节目,选取了流行音乐这样一个切入点。主要的原

  6 《佳作很少,麻烦太多------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计问题》 央视国际

  13

  因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邓丽君。这个系列的节目,从邓丽君说起,陈铺开整个八

  十年代的音乐画卷。

  《那些年,这些人》系列节目以邓丽君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展开。这主要是通过

  邓丽君的好友凌锋和弟弟的叙述,以及生前的影像来完成的。另一个部分,是大陆的音

  乐人和歌手,对邓丽君歌曲的评价,对自己音乐事业的回忆组成的。这个系列的构思,

  有主要的人——邓丽君,特殊的时代——改革开放初期,共同的专业——音乐,回忆的

  反思——流行音乐开始出现的现象。这四个元素成为这个系列的构思出发点。有了这四

  个元素,这个系列节目就不仅仅是对音乐和歌手的展现,而且可以引起人们对于流行音

  乐现象的回顾和思索。而这些回顾和思索,才是构思中最希望人们领悟的东西。也是这

  个系列节目成功的关键。

  在更多的时候,系列节目呈现出多种因素交融的局面。比如《流年碎影》系列,就

  是老电影明星的系列传记。这个系列把电影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结合起来,一方面,回

  顾了中国电影黄金年华时期的著名演员。比如《周璇》《王人美》《阮玲玉》《胡蝶》

  《金焰》等。另一方面,也回顾了好莱坞同时期的著名演员,例如《奥黛丽·赫本》《克

  拉克·盖博》等等。这些国外电影明星的节目是引进国外纪录片版权,加入《人物》栏

  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后,融入到这个系列节目当中的。外国元素的进入,使得这个系列

  的节目具有了国际视野,足以称得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部传记式电影史。

  第二章 叙事学与节目构思

  一、叙事理论和人物纪录片

  叙事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作为人类对自身的由来和演变进程的纪录和想象,它是从

  对自我的表述开始的,其历史之久远直追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早在叙事行为产生之初,

  就出现了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相区别的萌芽,这一点从东西方各民族史诗中即可显示出

  来,这乃是人类本性的一种表现。人们总是在叙述一件真实事件时注入自己的感情或想

  象;当事实的前后之间发生联系断裂时,虚构就成为最好的粘合剂。一代又一代人听着

  14

  美丽的故事长大,之后又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美好意愿揉进新的故事,讲给子孙听。人

  类的历史就是这样汇集而成的。

  人类的叙事活动又和社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纸张问世前,行吟诗人和民

  间歌手是最伟大的叙事家,靠着他们的叙述和传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是如何从蛮荒走

  向文明的纪录。纸张问世后,故事被写到了纸上,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故事可以在过去

  无法想象的广阔天地和时间长河中流传。现代工业文明为人类的叙事活动提供了更加多

  样化的工具。声光电的结合,催生了最具现代性的叙事形式——电视电影。它实现了人

  类叙事活动和模仿活动的完美统一。于是,事件的自动呈现、自我叙述便不再是幻想,

  而变成了谁也无法忽略的现实。

  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离不开叙事。在电视新闻中,要讲述新闻事件,在谈话节目

  中,要讲述焦点故事。就人物纪录片而言,叙事就是讲述主人翁的故事。

  故事就是从具体的叙事文本中抽象独立出来的一系列事件。而故事的结构会呈现出

  一般的的共性。即整体性、转换规律和自身调整性。

  叙事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故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在的各个部分相互制约,并

  形成若干整体性特点。但叙事结构的整体性并不等于各个部分特性之和,只有在整体各

  个部分形成有机整体时,这些特点才能呈现,一旦将故事的某一组成部分独立于整体之

  外,该部分原有的特点就会消失。故事的转换规律或法则,是指故事中的各个要素及他

  们的相互连接必须遵循某种规律,不管表现形式如何改变,决定故事基本结构的原型和

  语义范围仍一脉相承。与此同时,故事结构还能够不断加工整理新的材料,能够在原有

  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删、变形等产生各种各样的新作品。故事结构的自身调整表现在它

  并不因为在流传过程中反复讲述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具有某种守衡性。当其他系统,

  如语言、媒介、受众等发生转变时,结构会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不因外在因素的改变而

  改变。

  19 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古斯塔夫·弗雷塔格认为戏剧由五个基本环节,即开场、展

  示(情节上升)、**、逆转(情节下降)、结局。如下图所示。

  15

  **

  (情节上升) (情节下降)

  展示 逆转

  开场 结局

  这种结构虽然是戏剧的理论,但是对于人物纪录片来说,同样是适用的。对于一个

  人一生的经历来讲,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必然要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状态,来表现这个人

  是如何获得最大的成功,如何战胜最大的困难的。

  在《保乳手术专家赵建新》当中,就用这种五个环节的模式展现了赵建新为了推广

  保乳手术所做的努力。节目开始,介绍了赵建新和乳腺癌这种疾病,这是“开场”。接

  着的“展示”,描述了赵建新赴德留学,学到了新的技术,但是回国之后却没有病人愿

  意接受。“**”部分,赵建新说服了一位病人,并对她实施了手术。“逆转部分”展现

  的是手术之后出现了问题,病人的**变黑了。“结局”是赵建新找到了**变黑的原

  因,手术成功,这种新技术得以推广。

  二、《人物》栏目结构的构思

  (一)结构模式

  电视纪录片在中国已经五十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创作者的思维也在不

  断地发生变化,这使得纪录片的形式出现了复杂化的趋势。创作者不仅要去表现生活中

  的事件,而且要表现情感内容和哲理内容。不仅要能够把事情讲清楚,还要讲得好,讲

  得吸引人。这就要求创作者为纪录片的叙事找到一种恰当的外化形式。这种外化的形式,

  就是叙事结构。

  1.好莱坞经典三段式结构

  16

  三段式结构包括开端、**、结局三个主要部分。要求叙事按照因果关系进入具体

  的冲突,然后逐渐被强化,推向**。当**以某种方式趋于缓解的时候,导致了叙事

  的结束。这是一种戏剧式的结构。但是,通过蒙太奇手法,时空的自由转换以及声画处

  理等电视语言,它又变成一种电视的结构。

  三段式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有明显的事件线索贯穿始终,有头有尾,段落层

  次分明。强调事件的发展要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第二,按照时空发展的顺序进行,内容

  安排按事件的过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直到结束。最后,是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注意

  头尾的照应,**的处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过渡,以及内在的逻辑性与因果关系,

  形成独立的自足体系。这种结构形式适于事件性较强的题材,或者主题明确、目的性强

  的宣传题材。它的缺点在于难于对客观世界的复杂形态作多侧面的反映。

  《肝脏移植专家严律南》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段式结构。故事的情节结构如下表所示:

  情节 内容

  开端 一个严重肝硬化的病人,如果不进行肝脏移植就会死亡

  **

  严律南准备为病人换肝,却找不到合适的肝源。病**子自愿献肝,

  但是肝脏又偏小。这个时候,另一个病人愿意将自己的供肝分一部分

  出来。一块是活体肝脏,一块是尸体肝脏,这两块肝脏能否结合使用

  在病人身上呢?

  结局 严律南成功地施行了合成肝脏移植手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这三个段落衔接紧凑,又都以时间为序,环环紧扣,动人心弦。

  2.复线结构

  这种结构是由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线索同时发展,几部分内容相互撞击,相互加强,

  在内容的对比中,加深主题的涵义。

  《歌手沙宝亮》的叙事结构就呈现出复线结构的状态。整个影片按照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线索是沙宝亮和《暗香》词作者之间的官司,一条线索是沙宝亮自己的成长轨迹。

  如下表所示。

  线索 叙事内容 表现时态

  线索一 沙宝亮和《暗香》词作者之间的官司 现在进行时

  17

  线索二 沙宝亮自己的成长轨迹 追溯过去、纪录现在、思考

  未来

  通过这两条复线的交织讲述,歌手沙宝亮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征就鲜明地呈现在了

  观众的眼前。

  3.板块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是,整个影片由几大块内容串联而成,每块内容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连接每块内容的不是情节,而是主题或情绪。这种结构有些类似散文,从一个基点出发,

  在认识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展开论述,形成对事物的多角度审视。

  《电影投资商张伟平》就是用板块结构的思路来叙事的。张伟平几乎是专门做张艺

  谋电影的投资。整个影片的叙事基点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来展开。也就是说,张伟平投资

  张艺谋的电影,是整个影片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又被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分割板块

  的标准就是不同的电影,从最初的《有话好好说》,到《英雄》,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

  影片就被这些电影分割开来,分别讲述了张伟平投资这些电影的经历和成败。甚至,《满

  城尽带黄金甲》还独立成篇,成为《电影投资商张伟平》这个节目的单独一集,其他电

  影共同构成一集。如下表所示:

  集数 板块 内容

  《张伟平》上集 《满城尽戴黄金甲》

  《张伟平》下集

  《有话好好说》

  《一个都不能少》

  《英雄》

  《十面埋伏》

  张伟平投资这些电影的经历和成败

  《电影投资商张伟平》虽然是板块叙事,但是由于每个板块之间有强烈的主题联系,

  因此,这些板块象是层层叠浪,共同把叙事推向了**。从某种程度上讲,板块模式就

  好像是集团化经营,能从最大程度上整合有效资源,获得最大收益。

  (二)情节模式

  在中国传统的文艺理念中,文章的结构都被比喻成“凤头、猪肚、豹尾”。这个意

  思是说,文章的开头要象凤凰的头,华丽恢宏,引人注目;内容要象猪肚一样,丰厚详

  18

  尽;而结尾就应该象猎豹甩出去的尾巴,响亮有力。纪录片创作同样可以遵循这个规律。

  不过,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笔者把这三个部分称为开头、**和结尾。

  我们在创作一部纪录片之前,首先就要考虑如何安排纪录片的开头、**和结尾。

  只有将这三个部分安排妥当,纪录片的拍摄和剪辑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否则就可

  能面临补拍和重做的命运。因此,重视作品开头、**及结尾的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

  的工作。

  1.开头

  《人物》是一个纪录片栏目,栏目的生存之本在于收视率。如今,电视节目类型繁

  多,电视已经由观众被动接受的时代转变到观众主动选择的时代。如何争取观众手中遥

  控器的关注,是一个栏目的生存之本。一部纪录片如果不能在前 10 个镜头吸引观众的

  注意,就会失去一半的观众。7

  率。

  (1)联想式开头

  这类开头是《人物》中最常用的一种开头。通过电影、名人、艺术作品等,引出主

  题人物。这种开头场面宏大精美,又包含一定的故事性,尤其是这种联想很容易勾起观

  众的兴趣,不由自主地想知道答案。所以,这样的开头是非常成功的一种。

  《保乳手术专家赵建新》讲述了乳腺癌医生赵建新开展保乳手术的故事。在传统的

  观念里,女性一旦患上乳腺癌,就必须切除全部的**。但是失去**,就等于失去美

  丽,这对女性的伤害很大。赵建新提倡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的手术方针,来保护

  女性的美丽。基于这样的情节,整个节目的开头就从“美”这个字上下功夫。这个节目

  的开头是这样的:

  这说明,把握住开头,就掌握了观众,也就掌握了收视

  7 钟大年 《纪录片创作论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 316

  19

  画面 解说词

  油画《维纳斯的诞生》

  旋转展示

  古代文艺作品中对**的描绘 人类对女性胸部的迷恋早在 1000 多年

  这幅画名叫《维纳斯的诞生》。它是意

  大利画家波提切力利在 1432 年的作品。

  前就开始了。

  模特走秀,美丽的胸部 在现代选美比赛中,女性胸部也一直是

  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切除**的可怕疤痕 但是,这美丽的器官也是女性的头号杀

  手。全世界每年约有 120 万妇女发生乳

  腺癌,其中超过 70%的女性**遭到切

  。

  赵建新,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外科医生。

  2001 年开始研究乳腺癌的非切除手术。

  赵建新照片

  赵建新活动影像

  可以看出,《赵建新》这个影片,采用了联想式开头的方法,从一幅油画开始,引出

  女性的**,在渲染了**的美丽后,引出乳腺癌的可怕。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整个影

  片的气氛已经被造起来了。紧接着,赵建新出场,仿佛是救赎苦难的天使一样。观众就

  自然地被吸引到电视机前,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天使怎么能从魔鬼手中拯救这些女性之

  美。

  (2)展现式开头

  这种方式一上来就展示人物的生活片段。尤其是截取主人翁最特殊的一段经历,浓

  缩成开头来展示,有情节性,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继续关注的兴趣。

  20

  《凯特·莫丝》是一部由《人物》引进的影片。《人物》的日常播出节目片源有两个

  来源,一个是由栏目的编导自己制作,另一部份是引进国外优秀人物纪录片的版权,再

  对节目素材进行加工改编,成为符合《人物》风格的节目。《凯特·莫丝》就是这样一

  档引进再加工的节目。莫丝是世界著名模特,却因为深陷吸毒丑闻一度滑入低谷。这部

  影片讲述的就是莫丝从成名到堕落,再重新振作的故事。这个影片一开头就用了一段真

  实的隐蔽录像,这段录像就是曝光莫丝吸毒的影像。然后用了《每日镜报》用截取的莫

  丝吸毒的照片做成的封面。解说词是这样写的:“凯特·莫丝是各种时尚杂志炙手可热

  的****,但这一次,却让凯特没有想到。”

  可以说,莫丝在吸毒过程中被**,继而被曝光的事件,是她整个职业生涯中的重

  大转折点。这也是观众谈论最多的话题。影片选用这样一个片断作为开头,无疑吊足了

  观众的胃口,谁都会问,那真的是凯特吗?她吸食的是毒品吗?她怎么被拍到了?她该

  怎么办呢?带着这些疑问的观众,就是节目收视率的保证。

  2.**

  **是戏剧中的一种理念,代表着矛盾冲突激化至顶点。但是对于纪录片来说,情

  况就复杂得多。纪录片也是叙事,但是这种叙事相对戏剧而言,是很平实的,很少会有

  强烈的冲突。纪录片的**,是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就是内容的重点。即

  纪录片着力表现的部分。对纪录片来说,情节的发展要不断深入,但是更重要的,是思

  想的深化和情绪的发展,最后才能形成**。

  在构思一部纪录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在哪里出现**。用什么材料来形成**,

  用什么手法来造成**,怎样处理**才能使片子的结构显得跌宕起伏,这些都是创作

  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1)关键的情节点

  关键的情节是影片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但是,对于人物类纪录片,很难有一个

  贯穿节目始终的单一故事,因此,找到关键的情节就比较困难。有的人物纪录片,叙事

  的节奏比较缓慢,更象是娓娓道来的散文,很难把握住关键的情节。因此,控制这类纪

  21

  录片的情节性**,需要相当的技巧。

  《一代鸿儒季羡林》用影像讲述了季羡林的学术人生。以季羡林百岁的年纪,这种

  影片的叙事基调是沉稳恢宏的,很难有极致的情节**。但是,通过对季羡林求学经历

  中片断式的回顾,有一些特殊的经历,就成为整个影片沉稳叙事的基调中难得的**。

  例如,影片讲到季羡林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学习了吐火罗文。这是中亚地区一种古

  老的文字,已经随着中亚小国的消亡而消失了。季羡林并没能学以致用,因为这种文字

  非常少见。但是,70 年代,中国新疆地区出土了几卷贝叶经残卷,新疆博物馆馆长亲自

  拜访季羡林,邀请他翻译贝叶经上的文字。季羡林认出残卷上的文字是消失已久的吐火

  罗文。但是,他对吐火罗文研究并不深入,自觉难以胜任。但最后还是接手了这个工作。

  历时 17 年,终于完成了全部的翻译整理工作。这个故事,是从按时间叙事的人生经历

  中插叙进去的。但这个情节点,却构成了一个**。

  (2)极致的情绪点

  编导是可以用影片的叙事节奏来控制观众的情绪的。什么时候该缓,什么时候该急,

  都体现出了编导事前的构思。这种构思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控制观众的情绪来制造**。

  换句话说,就是吊足观众的胃口,寻找到适当的时机爆发,**就形成了。

  在《妇产科专家翟桂荣》一片中,**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这个影片讲述的是

  翟桂荣接生五胞胎的故事。孕妇是如何怀上了五胞胎,如何错过了减胎的最佳时机,如

  何又从医院失踪,如何又回来接受治疗,这些情节全部都只是铺垫。观众的情绪被这些

  铺垫拉到了极致的时候,手术开始了。翟桂荣从孕妇硕大的肚子里接连取出胎儿的时候,

  故事达到了**。这个**,就是观众情绪的极致点。编导在创作这个**的时候,充

  分地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整部影片一直都牢牢地把握这观众的情绪,可以说,这种情

  绪点的**,是编导控制出来的**。

  (3)剪辑的节奏点

  不单单是叙事有节奏,编导还可以通过剪辑来制造节奏,从而达到影片的**。

  《王小丫》是《人物》栏目里收视率很高的影片。这部影片没有明显的情节,只是

  22

  对王小丫的几次采访片断,王小丫谈到了很多东西,事业、心情、生活...这些近乎琐碎

  的访谈段落,在编导富有节奏的剪辑中,变得活泼生动。整个影片的**出现在王小丫

  “服装秀”的地方。在这个段落中,王小丫拿出了自己衣柜里的衣服,一一讲解,甚至

  穿上“走秀”。这里的剪辑非常明快,尤其是“走秀”的时候,剪辑的变化丰富,音乐

  有跳跃感,形成了整个影片的**。

  3.结尾

  纪录片的结尾,不仅是整个叙事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好的结尾应该要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结尾要留有思考的余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索。笔者把

  这种结尾称为开放式的结尾。

  《保乳手术专家赵建新》在结尾的时候,提出了赵建新的疑惑。保乳手术是一种很

  先进的手术方法,但是,很多病人担心手术的效果,不愿意接受新的方法。影片中最后

  一个访谈画面,就是赵建新谈起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在访谈结束后,解说词又叙述了

  中国现在乳腺癌治疗的情况,指出愿意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不到 10%。影片就此结束。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人还来不及意识到影片已经结束了,发人深思。这种结尾方式,

  最大的效果,就是让人觉得影片还应该继续下去,舍不得换台。因此,可以避免在收视

  率曲线中,往往一到节目结尾,收视就陡然下滑的趋势。

  三、《人物》栏目影像语言的构思

  文学作品的构思主要是从文字结构方面来完成的。但是,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

  还需要考虑影像语言方面的构思。纪录片是由画面、同期声、解说、音乐等多个部分共

  同构成的。而且,这些部分是呈现给观众的主要部分,因此,必须要考虑这些语言的构

  成。

  电视媒介手段提供了客观真实的复现现实的能力,人们可以从电视中轻易地捕捉到

  实体性的形象。这种形象又具备了真实的特点,具有纪实的魅力。观众在看电视的时候,

  能从情节的铺张、环境的烘托和人物的活动中,感受到影片传达出的情感和意义。这种

  情感和意义又是彼此渗透融汇的,这构成了电视纪录片独特的审美效应。

  23

  (一)画面的构思

  画面是电视纪录片中最重要的视觉造型元素。它不仅能复现事件发生的现场,同时

  也蕴含了创作者的审美理想。爱因斯坦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

  足以说明画面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地位。怎样通过画面的构思来传达创作者的意图,

  这就是此处要重点阐明的观点。

  在电视纪录片中,叙事是靠画面来完成的。无论是事件的发展还是人物的活动,都

  要以画面作为承载主体。“画面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意系统,影像所提供的环境与物体

  以及剪辑所提供的组合和对比,都成为纪录片中叙述、抒情、比喻、象征以至于说理的

  最基本因素。”8

  何运用画面来叙事和造型。

  就《人物》栏目来说,画面构成主要包括:叙事的画面、采访的画面、资料画面、

  三维动画画面等四个部分。

  1.叙事画面的构思

  在决定好要拍摄的人物之后,首先会选择发生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几个主要的事件。

  拍摄的主要人物,就是纪录这几个事件。这部分画面,就是叙事画面。对于这部分画面,

  创作者要做的就是如实记录。不过,在纪录过程中,拍摄的手法要融入栏目风格的基调。

  人物纪录片的主要拍摄对象是典型人物,而典型人物的成长又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

  渐变过程。我们只能在其渐变过程基本结束,人物性格的发展、命运的走向有了一定结

  论之后,才去进行典型报道。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做出了典型事迹以后,才能成为我们

  所要拍摄的典型人物。可此时人物的事迹基本上已经成为历史,既不可能重复再现,又

  没有留下现场影像资料,这就给纪录片的形成带来很大难题。也许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

  题,在世界上第一批纪录片诞生的同时,大约就有了它的拍摄调度工作。本文所谈的拍

  摄调度,是指“在不干预生活、尊重新闻摄影创作规律的前提下,拍摄前在现场做一些

  因此,画面的构思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创作者应该考虑如

  8 《纪录片创作论纲》 钟大年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 88

  24

  组织和准备工作”

  荷兰纪录影片**伊文思在《摄影机和我》一书中说:“摄影机前的真实事物是否

  真实,观众是否相信,关键不在于这些事物是否受到干预。没有一部纪录片,甚至没有

  一部新闻片,是不经过某种程度的艺术处理就可以摄制成功的。当你对一个人说:‘

  瞧着摄影机’的时候,排演就开始了。”可见,适当的对被摄新闻主体进行拍摄调度,不

  仅可以做,而且也是人物纪录片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

  (1)突破画面局限性的需要。

  难以表现已经发生过的而又未留下影像资料的事情,是电视画面的局限性之一,而

  人物纪录片的选材又不可能仅仅是对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的纪录,许多已经发

  生过的事情对典型人物的报道往往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因此,为寻求更多的纪实手法

  来获取这些价值,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对被摄主体进行适当的拍摄调度,便成为

  一种突破画面局限性的需要。

  在拍摄《眼科专家唐由之》时,由于唐由之最重要的人生经历就是给毛泽东做白内

  障摘除手术,因此,这段经历是节目表现的重点。但是,唐由之给毛泽东做手术的现场

  没有任何影像资料留下。因此,编导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模拟拍摄了这段画面。(如

  下图所示)

  ,而不是那种根据一定的目的去干涉生活、导演摆布的手法。

  9

  《电视报道艺术》王纪言

  25

  (2)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需要。

  人物纪录片是纪录生活真实形态的艺术,是纪实性与表现形式艺术性相结合的统一

  体。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受到艺术规律的支配。构成人物纪录片的基本元素是纪实元素和

  造型元素,这两个元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造型元素则以构图、光线、色彩等画面美

  感为真实的生活内容服务,使观众在纪实性的艺术欣赏中得到享受。离开了造型美,画

  面给观众以不适感或痛苦感,人物纪录片也就失去了魅力。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有必要对被摄主体进行适当的拍摄调度,以便更好地保证拍摄技巧的发挥,进而增强艺

  术表现力。当然,那种为了追求拍摄技巧而不顾新闻事实,放弃必要的抢拍时机或随意

  摆布新闻主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新生儿外科专家郑珊》中,编导王曼丽精心选择了拍摄地点,力求画面的精致独特。

  其中的一个主采访画面(如下图所示)是在医院的会议室进行的。这个会议室只是一个

  很普通的大会议厅,有几根立柱。编导充分利用了这几根立柱和会议室的投影仪。用投

  影仪播放蓝白色调的光影,投射在立柱上。主采访人郑珊身穿蓝色衣服,在流动的蓝白

  色光影下显得特别漂亮。这种构图的设计就充分地增强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及美感,能

  够吸引观众的眼球。

  26

  (3)提高效率的需要。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共同特性。虽然人物纪录片不像一般事件性新闻在报道时间上

  要求的那么快,但这并不等于它不讲求时效,比如为配合党和政府某一时期中心工作或

  某一重要节日的宣传而进行的典型人物专题报道,它往往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超

  过了这一规定时间,就会减弱或者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因此,拍摄人员可以适当的组织

  调度,可以让拍摄过程更紧凑,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当摄像机出现于某种场合,被摄

  对象不能的从容配合拍摄,这时对现场进行必要的调度,使其顺利地接受拍摄也有助于

  提高拍摄工作的效率。

  2006 12 20 日,相声**马季逝世。《人物》栏目立刻组织人员赶制马季的节

  目。在马季辞世的第一时间里,采访到了姜昆等人,利用节目原有的一些资料,做出了

  展现相声**生平的节目《马季》。这个节目并没有用很长的时间去跟拍马季,而是在

  他逝世之后,紧急调度赶拍出来的。但是,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候举国上下都在谈论马季,

  可以说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因此获得了不错的收视率。

  2.采访画面的构思

  作为人物纪录片,采访画面是整个片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主题人物在采访中讲述

  27

  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事情发生发展的原委。但是,这些讲述的画面,通常都是叙述者

  处于静止的状态,比如一直坐在一个地方讲。这样的状态会让观众出现视觉疲劳,即使

  十秒钟的讲述也会觉得冗长。如何战胜观众的视觉疲劳呢?笔者觉得重要的一点,就是

  对采访画面进行构思,即经过对采访画面的精心设计,利用画面独特的构图效果,达到

  震撼观众的目的,这样就能克服观众的视觉疲劳。

  在电视纪录片界,一提到《人物》栏目,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栏目的风格是重视灯光

  造型的。利用光线来形成画面的美感,这是《人物》栏目惯用的手法。

  在《刘烨》一片中,有一段对袁泉的辅助采访。整个背景呈现出清新的蓝色调。编

  导运用了橙色的灯光,从袁泉身后打亮了她的头发。蓝色背景,配上灯光造型出来的橙

  色头发,非常有动感,相当漂亮。

  在《人物》栏目播出的《医学精英》系列节目中,运用灯光来造型更是凸现了创作

  者的思想。《医学精英》的主色调被定为蓝色。在采访医生时,常常利用医院的投影仪,

  在天花板或者周围的墙壁上做出医学教学片的投影,来加深医学的气氛。

  3.资料画面的构思与运用

  在《人物》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资料画面是必须使用的。资料画面是先于拍摄就

  存在的。比如照片,比如其他的影像资料,还包括一些实物的拍摄。而现场的拍摄工作,

  主要是对实物进行拍摄,因此,把这些静物拍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资料画面的构

  思。

  《一代鸿儒季羡林》中,有一段讲述了季羡林写作糖史的经历。影片中要展现季羡

  林写成的这本书。如果只是一个封面的展示,未免过于平淡。如何能让一本书显得生动

  有趣呢?影片中是这样展现的:采用棕色作为基调,一本平躺在桌上的书,斜侧光,打

  亮书名的部分,其他部分为朦胧的暗影。书名显示在画面的右侧。然后用左上方打光,

  撒下颗粒状的白糖。由于使用了棕色基调,透明的白糖呈现出咖啡色,在灯光的作用下

  晶莹透亮。这些白糖散落在书的封面上时,解说词正好说到糖史。这样的拍摄手法,使

  静止不动的书活动起来,也向观众展示了书的内容——糖。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精

  28

  美的资料画面。(如下图所示)

  4.三维动画的构思

  由于《人物》的很大一部分表现对象都是科学家,艰深的科学原理都要依靠三维动

  画来还原成浅显易懂的理论。因此,三维动画的制作在《人物》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通常来说,这些三维动画都是由专业人士制作完成的,其构思大都是在充分理解解说词

  所要表现的内容之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制作的。比如在《外科手术专家鲍南》中,讲

  述了鲍南为长出小尾巴的畸形儿童进行手术的故事。小尾巴产生的过程,就是通过三维

  动画来展现的。

  (二)声音的构思

  声音是电视造型的另一个重要元素。电视纪录片的声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现场同

  期声、解说和音乐。

  1.现场同期声的构思

  对于纪录片来说,在人物活动的现场,尽可能地采集同期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经验。同期声能够增强现场感、真实感,使观众产生情境认同感。基于同期声这样的作

  用,在创作人物纪录片时,就要对现场同期声的采集做好构思。

  29

  在现场进行拍摄活动时,摄像是怀揣着构思在工作。因此,在进行拍摄之前,就需

  要想好,什么地方需要同期声,需要什么样的同期声。比如我们在拍摄《医学精英》系

  列时,在开始之前,都会跟医生约好拍摄一台手术,在手术中,为医生戴上无线话筒,

  采集手术中的同期声。在手术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亮点,比如在制作《小儿外科专

  家徐林》一片时,徐林在手术中因为护士的粗心,对护士大声责问。这段同期声被完整

  地录了下来,使这个片段非常真实,又突出了医生的性格特征,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这

  个片段成为了整个片子的开头。

  2.解说配音的构思

  这个地方谈论的解说,不包括解说词的写作。解说词写作的构思会在后面的创作过

  程中来讨论。这里的解说,单指解说配音,也就是播音员按照解说词朗读出来的声音。

  在《人物》栏目中,有解说词的片子,配音几乎要占整个片长的一半以上,有的甚

  至达到三分之二。《人物》栏目的播出时长是半个小时,除去广告和片花,完整的片长

  23 分钟左右。举例来说,如《医学精英》系列,由于这种类型的节目涉及很多科学

  概念,需要大量的解释说明,因此,《医学精英》系列的配音长度一般在 15 分钟左右。

  这个数据说明,解说配音在整个片子中占有极度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解说的构思呢?笔者首先把解说定位成一种声音元素,因此,对声音

  元素的构思,就需要从音色和音质方面来考虑。由于解说是由配音员念出来的,每个配

  音员的音色和音质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解说可能呈现相对多

  的复杂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物》是纪录人的,人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创作者需

  要考虑什么样的音色适合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解说的构思。

  《人物》的拍摄对象,有艺术**,有演艺明星,有当红歌手,有科学专家,有文

  学、商业、医学方面的翘楚。这些形形**的人,适合的配音都不相同。比如演艺明星,

  更适合时尚的音色;而科学家,更适合浑厚的音色。

  在《作家虹影》一集中,主要讲述的是虹影和美食的故事。影片的整个色调都趋于

  明亮自然,虹影一袭白裙,在优雅的庭院里做饭,显现出相当小资的情调。为了配合这

  30

  样的场景,这部纪录片的编导寻找了很多声音来配不多的解说词。最后敲定了一个女声,

  有一些慵懒的气质,念的是虹影的书《饥饿的女儿》里面的一些章节。这个配音和整个

  片子的基调非常符合。《作家虹影》成为《人物》栏目当周的收视冠军,在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编导对解说配音的构思。

  3.音乐的构思

  在纪录片理论界,对于纪录片中是否能够使用音乐一直存在争论。反对者认为音乐

  作为一种写意的手段,倾注了更多的主观愿望,这与纪录片的纪实意图是相悖的。而支

  持者认为,音乐能够营造气氛,调动观众的感情,更好地传达创作者的意图。笔者认为,

  作为一个纪录片栏目,在创作影片的时候,是需要音乐元素的介入的。

  《一代鸿儒季羡林》中,讲解梵文的段落,就运用了充满印度风情的音乐。神秘的

  文字,古色古香的画面,异域风情浓厚的音乐,一下子就把人的思绪引向了古印度文明

  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它创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音乐是对思

  维的最好引领者。

  四、《人物》栏目创作过程的构思

  节目的构思,不仅仅体现在完成的片子上,也体现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本文所说

  创作过程,单指制作影片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访、拍摄、解说词写作和

  后期制作。

  (一)采访的构思

  采访是人物类纪录片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节目的三分之一以上篇幅是由采访构成

  的。如何能够让采访对象在镜头面前说出观众感兴趣的个人经历,这是采访最主要的目

  的。因此,在采访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采访内容和技巧做好充分的构思。心中有了谋

  划,采访进行起来才会顺利,也不致于遗漏某些部分或者犯错误。

  1.基本思路

  《人物》的采访都是和名人交流。这些人要么是大红大紫的明星,要么是大牌的导

  31

  演,要么是身家上亿的富豪,要么是极具智慧的科学家。作为一个普通的记者,在这些

  人的面前显得比较弱势,很容易被对方牵走思路。因此,首要的一点是,固定自己的思

  路。

  固定采访思路的方法是,第一,准备好自己的采访提纲,随时用提纲来提醒自己,

  尽量不偏移。

  第二,适时打断采访对象的叙述,插入问题,使其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有的人说

  话喜欢天南海北,在制作节目时,一定要有控制力,对方一旦说远了,就要用提问的方

  式把他勾回来。《人物》是一档日播栏目,制作节目的时间有限。如果话题太零散冗长,

  不仅浪费拍摄的时间,对后期制作也是一种浪费。

  第三,遇到对方不愿意谈及的问题,不能由着他来。可以先问一些别的,减少对方

  的戒心。等气氛缓和,再慢慢拉到原问题上。笔者在一次采访中,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采访对象是一名医生,发明了很多新技术。在约好采访之后,采访对象曾经给过编导一

  份详细的个人资料,但是在交接的时候,这名编导没有将材料交给笔者,笔者对材料一

  事毫不知情。在采访一开始,对方表示这个问题材料里面谈得很详细,目前没有时间,

  不愿意多聊。笔者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另对方认为材料已遗失,非常愤怒。对任何问题

  都不愿意具体回答。笔者想到应该转移一下思路,于是问他到底是个科学家还是一名医

  生。他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谈了很多自己人生观方面的东西。在交谈中,气氛缓和下

  来。笔者慢慢再提一些以前的问题穿插其间,他都愉快地做了回答。

  2.必不可少的“功课”

  每采访一个人,对于记者来说,就好比参加一次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你所准备的

  资料。因此,在采访前,一定要先做好准备的工作。笔者将其称之为“做功课”。即详

  细地准备关于被采访对象的一切资料。

  (1)从互联网上收集资料

  网络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库。资料的检索查询又有非常便利的方法。《人物》的被采

  访对象又都是名人,因此,资料的查询不是问题。在采访前,一定要对被采访对象有一

  32

  定的了解。最基本的,就是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简历。

  但是,简历只是一个很简略的介绍,这对于采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网络上查

  询资料,最主要的目的是找到和被采访对象相关的事情。即他的具体经历。比如一个导

  演拍摄一部著名影片的全部报道,一个明星最近的某个轰动事情的所有过程,一个医生

  怎样救治了一个危重病人,这些事情的细节并不需要知道得特别清楚,但是必须要知道

  发生过这样的事,在面对面交流时,才能问到详细的过程。

  查询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被采访对象曾经参与过的其他节目。如果被采访对象

  参与过其他的节目,一定要在采访前把这些节目找到并看一遍。往往从节目中,又能发

  现很多有趣的细节,这可以成为新节目关注的重点。

  总而言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找到尽可能的多的信息,尤其是有故事有情节的

  信息,对于采访的进行非常有必要。

  (2)先期辅助采访

  先期辅助采访也是“做功课”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大名人,采访机会可能很少,

  需要一次成功。但是,如果先从他身边的人采访的话,就能增进对采访的了解,从而使

  一次成功的把握更大。而且先作辅助采访,一方面可以核实网上的消息是否正确,避免

  主采访时因为虚假消息激怒对方。另一方面,能够从多个辅助采访对象口中探知更多鲜

  为人知的细节。这对于节目内容的丰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笔者的一次采访经历中,由于主采访对象时间安排不开,只好先做了辅助采访。

  这让笔者发现了辅助采访的必要性。三位辅助采访对象谈到了很多资料里面没有的事情

  和细节,从他们的谈话中,笔者也了解到了这些人对于主采访对象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虽然还没有和主采访对象见面,但是笔者心中已经勾勒出了她的形象。抓住了别人看待

  主采访对象的态度,就对采访的基调有了一个较好的把握。后来采访主采对象时,进行

  得相当顺利。

  (3)相关知识的补充

  33

  由于《人物》是一个名人传记类纪录片的栏目,因此,难免涉及到艺术家、科学家

  等领域。这些领域对于普通人而言比较专业。因此,记者必须要掌握相当的专业知识,

  才能把握住采访的思路和意图。如果采访对象说了一个专业词汇,但是记者不懂,很容

  易激怒对方,甚至另其拂袖而去。有的记者听不懂,也不好意思问,回来之后甚至连那

  个词汇是怎么写的都不知道,无从核对,造成信息的缺失。因此,记者在采访之前,必

  须要做好相关知识的补充,防止话不投机半句多。此前不久,《南方周末》刊出了一篇

  黄健翔的专访,就激怒了黄健翔。记者把黄健翔提到的苏马赫写成了斯马克。这就是专

  业领域的失误,这种失误万不能犯,否则就会失去媒体的公信力。

  3.采访过程中灵活把握事件的递进

  采访前虽然要准备材料,要列出大纲,要找到采访的着重点,不能漫谈一气。但是,

  采访始终是人参与的活动,是人思维的外在表现,不是随着准备好的文本来进行的一成

  不变的东西。因此,在采访过程中,随时会有突然的状况发生。如何应对这些突然的变

  化,是考验记者能力的关键。

  笔者在采访一位医生的过程中,本来是要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的。但是医生听说了

  笔者想要了解的重点之后显得很失望。原来这个事情她已经对媒体说过多次,实在不想

  再说了。她主动提起另外一件事情,希望能够谈谈。笔者看到她眼睛里面放出兴奋的神

  色,预感到这个事情很有意思,而且对方的状态非常好,就转换到这个新的话题上。在

  谈完这个话题后,被采访对象主动地回到了原来的问题,又耐心的讲了一遍,还拿来很

  多图片,告诉笔者一些以前没有披露的消息。后来这个人物被做成了上下两集,两个故

  事都相当精彩。

  (二)拍摄的构思

  拍摄是纪录片创作的主要工作。拍摄所纪录下来的画面和声音,是构成纪录片的主

  要成分。由此可见,对一部纪录片来说,拍摄工作举足轻重。那么,在拍摄之中,也贯

  穿着创作者的构思。

  1. 拍摄场景的构思

  34

  《人物》纪录片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人物访谈构成。访谈在哪里进行,后面做什么样

  的布景,灯光要如何控制,都是拍摄构思需要完成的任务。

  通常来说,接到拍摄任务后,编导会和摄像进行沟通,了解这个主题人物的背景和

  经历。然后,编导和摄像会整理出具体的拍摄方案,这个拍摄方案是整个拍摄的灵魂,

  相当于是给整个拍摄定下了基调,一切具体的拍摄都会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进行。

  举例来说,《医学精英》系列选题的拍摄方案就是,整个画面的基调要用偏蓝的色

  调来完成。必须拍到医生的一台手术。在拍摄采访画面时,要多运用两极镜头,来造成

  视觉冲击。

  但是,拍摄方案只是一个总的纲领,在具体拍摄中,仍然需要具体的构思。首要的

  一步,就是选择拍摄场地。《人物》的很多编导,在和拍摄对象接触的第一天,就会在

  他家里或者工作的地方寻找适合的环境,尽量寻找新颖别致的地方,比如一个转角楼梯,

  一个有着江南风景的花园等等。即使是单纯的采访画面,背景的选择也需要经过精心的

  设计。比如《邢良坤》,他是一个制陶**,选取的背景是他烧窑的炉子,炉子透出来

  红色的光,使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独特。在采访医生时,主采访画面会选择在心电图仪

  器旁,利用心电图显示器的青色冷光,营造出医院近乎悬疑的气氛。

  采访画面通常是只有一个人出现,这种画面非常容易产生视觉疲劳,15 秒的长度

  已经是极限了。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视觉疲劳的现象,编导会设计多个场景进行主采访

  的拍摄。这不仅仅是要求背景的更换,还要求被采访对象在服饰、姿势上都做出调整。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视觉疲劳,还方便了后期的剪辑工作。

  2. 拍摄内容的构思

  要完成一部纪录片,不仅仅是讲述主要的故事,还要突出在“纪录”二字上,展现

  人物完整的人生。因此,在拍摄内容上,不能只停留在拍摄主体故事上,被拍摄对象的

  日常生活也应该被纪录下来。但是,日常生活是琐碎的,如果什么都纪录,不仅将加大

  拍摄量,也会增加后期制作的难度。因此,什么可以拍,什么不要拍,是编导必须考虑

  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则是,选择和主体故事的相关的,选择能突出人物个性的,

  35

  选择有趣味性的。

  在拍摄《外科手术专家鲍南》时,编导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她的解决方法是,突

  出鲍南的个性。因为在前期的接触中,编导发现鲍南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作为一个医生,

  鲍南是个健美运动的拥趸。由于在医学实验中,需要很多小动物来做实验。鲍南觉得这

  些动物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在他的提议下,医院为实验动物修建了纪念碑,

  鲍南经常带儿子去纪念碑那里,为儿子讲小动物的故事。编导就选择了这样两个片段,

  鲍南展现健美的肌肉,鲍南带儿子去纪念碑。这两个片段充分突出了鲍南的个性,也体

  现了编导在拍摄内容上的精心构思。

  (三)解说词写作的构思

  《人物》的大多数节目是配有解说词的。在整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解说词创作、

  拍摄、后期制作是最重要的三道工序。

  《人物》是一档日播节目,因此,对节目的需求量非常大。有的时候,为了赶播出,

  制作周期不得不缩短,因此,解说词的指导性就非常重要。

  1.解说词与故事讲述

  节目能否吸引观众,关键的因素在于故事是否精彩。用解说词来讲故事,就是要展

  现故事发展的曲折性。《人物》栏目讲述的都是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物,辛勤

  奋斗,废寝忘食都是共性,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写作解说词时,一定要抓住观众的

  心理,就是喜欢看别人摔跟头。成功人士的挫折,就是观众的收视点。成功人士之所以

  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利用智慧,战胜了这些挫折。因此,在解说词的写作中,要充分展

  现出这些挫折。把故事讲得曲折动人。

  2.解说词与悬念设置

  电视节目要吸引观众往下看,尤其是在中间插播广告的时候,能让观众继续观看节

  目,就要依靠解说词创造的悬念。

  悬念不仅仅依靠故事情节,也依赖于解说词。多用疑问、反问的句式,就能够把观

  36

  众带到紧张的气氛当中,让观众跟着情节走下去。

  在《外科医生李京生》中,讲述了李京生为一个病人治疗的故事。这个病人被一把

  梳子刺中眼睛,梳柄扎入脑部。编导在解说词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疑问句,营造出紧急

  危险的气氛。

  3.解说词与人物性格展现

  解说词不仅仅要表现出人物的经历,更要展现人物的性格。否则,节目中塑造的人

  物形象就显得不够丰满。性格的塑造是通过细节来展现的。比如有一次拍摄中,发现拍

  摄对象从来没有时间吃午餐,午饭时就吃一个苹果。解说词中就提到了这一点,从而展

  现出拍摄对象勤奋的性格特征。

  4.解说词与科学道理阐释

  在《人物》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物涉及到科学。尤其是专家学者这个领域,科

  学名词更是频繁出现。但是,这些科学名词对于观众来说是很陌生的,他们不能完全理

  会这些名词的意义。电视解说又不像书籍那样,可以长时间地进行考证和研究。电视传

  播的特性决定了电视解说的瞬时性,在这个瞬间,专用名词只会让观众更迷惑。一旦观

  众觉得看不懂节目,唯一的后果就是拿着遥控器转台。这就会导致收视率的降低。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解说词的构思和设计避免这样的结果。这个办法就是对专有

  名词进行解释。在《人物》解说词写作时,有这样的指导思想。第一,尽量用通俗的语

  言替换专有名词。比如“关节置换”用“关节更换”来代替。第二,如果实在无法替换

  时,就要对专有名词做出解释。在解释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比喻的方法,让解释生动

  有趣。

  在《手外科专家顾玉东》中,就涉及到大量的专有名词。比如一种病叫做臂丛神经

  根性撕脱。这个词怎么来解释呢?解说词是这样写的:在遭遇强大外力时,手臂的神经

  会像树根一样,从脊髓中被连根拔出。

  37

  (四)后期制作的构思

  完成纪录片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后期编辑。如何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找到最适

  合的画面,如何连接镜头,如何搭配音乐,都是后期制作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后期的第一个任务,是制作节目的宣传片。《人物》有一个专门的工作组负责宣传

  片的制作。虽然宣传片只有 20 秒左右的长度,但是这 20 秒却是整个节目的精华。如何

  用宣传片达到吸引收视的效果呢?宣传词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画面的编辑也非常重

  要。整个节目的原始素材可能多达几十个小时,怎样从几十个小时的素材中选取最具代

  表性的画面,就是宣传片制作时的构思。通常的思路是,制作人员了解整个节目的内容,

  选取核心故事的画面进行编辑。另外,还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活动画面甚至同

  期声。最后,选取主题人物最适合主题的照片,来作为人物的出场或结尾。

  在影片的具体编辑中,制作人员首先要熟悉素材,这样才能选出精美的画面。其次,

  要和编导沟通,因为素材是按照编导的意图去拍摄的,有的地方可能经过了编导的设计,

  能够放在片子某个位置。这种经过设计的画面一般都比较独特精致,所以这是一个事半

  功倍的办法。再次,要对影片进行情节上的分割。因为影片中是要插播广告的,不能让

  叙事出现断裂。在这些插播广告的地方,要设计悬念,这是编辑需要构思的地方。最后

  编辑要考虑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合适的音乐来营造气氛,在解释深奥科学原理时加入三维

  动画来演示。

  第三章 个案分析——《新生儿外科手术专家郑珊》的选题创意与叙事结构

  《新生儿外科医生郑珊》(以下简称《郑珊》)是《人物》在 2006 12 9 日首播

  的节目。这个节目分为上下两集,讲述了中国第一位新生儿外科女博士郑珊的医学人生。

  2006 12 27 日的重播中,这个节目获得了 0.78 的收视率,在当周中央十套所有

  节目收视率排名中位居第四名。这个收视率,也是《人物》栏目创立近六年来的收视冠

  军。在此,笔者选取了这期节目作为案例,对它的选题创意及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剖析。

  38

  一、生产性公众领域理论对《郑珊》选题创意的影响

  哈贝马斯提出的公众领域理论认为,公共领域是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

  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公众之间的交流

  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

  共领域的媒介。

  克鲁格和耐格特对哈贝马斯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生产性公众领域

  的概念。他们认为,现代技术媒介和商业经济是形成更广大的新型的生产性公众领域的

  条件和动力。这种生产性的公众领域与生产和流通直接相关,它们把先前排斥在外的人

  生需要、欲望和经验作为生产的原材料。这些新的因素就使得生产性公众领域具备了与

  先前的公众领域所不同的功能。新的生产性公众领域不讳言它的产品是为公众消费而设

  计和生产的,承认它们是商品。生产性公众领域为了扩大市场,就会更加重视普通人的

  兴趣、利益和喜好。这个理念,影响了《人物》对于纪录片选题的要求。纪录片从“一

  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外一群精英看”的制作理念,走向了市场化生存,走向了开始充分

  考虑受众兴趣和需求的时代。

  《郑珊》的选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产生的。《郑珊》属于《医学精英》系列选

  题中的一个。在以往《人物》的选题中,更偏重人文气质的选题,比如作家、画家、音

  乐家等等。对于医学领域,几乎是空白。但是,从 2003 年非典开始,人们更加注重健

  康问题。另一方面,医学往往涉及病人的生死攸关,节目的吸引程度是收视率的保障。

  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人物》栏目策划了《医学精英》系列选题,希望通

  过讲述医生如何战胜医学难题、挽救病人生命的故事,来透视名医的人生经历。

  《郑珊》能入主《医学精英》系列,首先是因为郑珊是新中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儿

  外科女博士,她发明创造了很多手术技巧,降低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其次,围绕郑珊

  身边的,有连体婴儿的分离手术、有九个月婴儿的肝脏移植。这些主要的故事是吸引观

  众的因素。最后,郑珊本身的人性光辉也是值得表现的。她能够为了患儿的身体,跪着

  进行手术;她能不惜一切代价寻找一个失约的患者。这些因素,都能够激起观众的兴趣,

  39

  吸引他们收看。在此基础上,《郑珊》的选题创意就形成了。

  二、叙事理论对《郑珊》叙事结构的影响

  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w)说过,“叙事的分析注定要采用演绎的方法,它不得

  不先假定一个描写模式,然后从这一模式出发,逐渐潜降到与之既有联系又有差距的各

  种类型。由此具备了统一的描写工具的叙述分析只有在这些联系和差距中才能发现叙事

  作品的多样性及其历史、地理和文化的不同性。”10也就是说,叙事学的研究目的,是分

  析叙事作品,找到其内部的规律,并抽象出叙事结构的基本模式。

  普罗普是第一位运用结构分析方法来考察民间文学问题的文艺学家。他于 1928

  出版了《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书中采用结构学的观点代替了对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

  在普罗普研究的一百个民间故事中,一般的叙事组合是这样的:“在说明最初情景后,

  一个人物离去,这种缺席直接或间接地(由于违背某个禁令或者服从某个禁令)导致某

  种不幸。一个反面人物入场,得到有关他的受害者的情况,便欺骗他,一边陷害他。”11

  这个结构被称为叙事学的童话结构模式。

  参照童话结构模式,笔者对《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归纳。笔者认为,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如下:

  1. 说明最初情景——对人物姓名、身份的介绍

  2. 发生某种不幸

  3. 英雄出现

  4. 在解决不幸的同时,英雄遭遇挫折

  5. 英雄战胜挫折,取得胜利

  下面,笔者就以《郑珊》为例,分析这种叙事结构。

  10 《近代文学批评史》 雷纳·韦勒克 第四卷,第 268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7 月第 1 11兹维坦·托多罗夫《文学作品分析》《叙事学研究》,第 298-299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第 1

  40

  《郑珊》是一个上下两集的节目,但是两集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大。换句话说,这两

  集节目,分别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这种结构是一种简单的连接方式,即第一条线索

  结束后,接着叙述另一条线索。在本文中,笔者着重选取了《郑珊》的上集来分析《人

  物》的叙事模式。

  1. 节目开头,交待什么是连体婴儿——说明最初情景。

  2. 接着介绍郑珊的身份——说明最初情景

  3. 母亲以为连体儿是双胞胎,不顾劝阻生了下来——发生某种不幸

  4. 郑珊要为连体婴儿进行分离手术——英雄出现

  5. 孩子连体情况复杂——英雄遭遇挫折 1

  6. 孩子心脏有问题——英雄遭遇挫折 2

  7. 孩子共用大部分内脏——英雄遭遇挫折 3

  8. 孩子**问题严重——英雄遭遇挫折 4

  9. 孩子太小不宜手术——英雄遭遇挫折 5

  10. 父母遗弃,无钱治疗,无人签字手术——英雄遭遇挫折 6

  11. 分离会造成皮肤缺失——英雄遭遇挫折 7

  12. 郑珊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英雄战胜挫折 1——5

  13. 郑珊拍摄孩子的录像,劝孩子父母接受手术——英雄战胜挫折 6

  14. 郑珊给孩子充气,扩张皮肤——英雄解决挫折 7

  15. 手术得以进行——说明最初情景

  16. 消毒出现困难——英雄再次遭遇挫折 8

  17. 把孩子拎起来消毒——英雄战胜挫折 8

  41

  18. 麻醉出现困难——英雄再次遭遇挫折 9

  19. 翻转插管麻醉——英雄解决挫折 9

  20. 分离膀胱出现困难——英雄再次遭遇挫折 10

  21. 把膀胱分给情况较好的妹妹——英雄解决挫折 10

  22. 连体婴儿心跳骤停——英雄再次遭遇挫折 11

  23. 心内**,快速分离肝脏——英雄解决挫折 11

  24. 手术结束——说明最初情景

  25. 红手圈姐姐在 92 小时后死亡——英雄再次遭遇挫折 12

  26. 蓝手圈妹妹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英雄解决挫折 12

  27. 蓝手圈妹妹现在的情况——英雄取得胜利。

  由以上的分点陈述可以看出,这集节目主要围绕一个清晰的事件展开。这个事件被

  手术分成了明显的三个部分,即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手术前和手术中是主要的部

  分。在这个事件中,英雄一共遭遇了 12 次比较大的挫折,对于一个 30 分钟的节目来说,

  几乎是每 2 3 分钟就英雄就会出现一次挫折,故事就会发生一次险情。这样的构成,

  能够很容易地抓住观众的心。可以说,这整个故事,就是由英雄不停地遭遇挫折,又不

  停地战胜挫折来组成的。

  42

  《郑珊》收视率走势曲线图

  收视率

  1.2

  1

  0.8

  0.6

  0.4

  0.2

  0

  22:10

  22:12

  22:14

  22:16

  22:18

  22:20

  22:22

  22:24

  22:26

  22:28

  22:30

  22:32

  22:36 时间

  22:34

  以上的图表,是《郑珊》的收视走势图。这个收视率是每分钟记录的,每个点都代

  表了该时间的收视率。从大体趋势上看,整个收视曲线呈平稳上升的趋势。极端峰值出

  现在 22 26 分,也就是整个节目的第 17 分钟。

  17 分钟的情节,就是前面叙述的第 22 个情节:郑珊最有把握的一步手术,却出

  现了最严重的险情:连体婴儿心跳骤停。这是郑珊遭遇到的第 11 个挫折,也是整个故

  事中最危险,最难解决的挫折。在情节的设计上,这里是**。通过收视率的观察,确

  实达到了**的效果。这个时间点的收视率,达到了 1.1

  43

  结语

  纪录片如何关注人、表现人,是创作人物类纪录片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纪录片 5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人物类纪录片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20 世纪 90 年代被公认

  为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春天,而让这个“春天”的光彩得以升华的,正是以《望长城》

  《龙脊》《最后的山神》等为代表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中,莫不以人为主题来表现。

  人物纪录片承载着再现生活、沟通人类情感的使命。人物纪录片在人类文化交流中

  的作用,是其它媒介无可替代的。优秀的人物纪录片,可以使受众的视野超越他所生存

  的狭小空间,发现和了解广大世界中的优秀个体,接受他人生命的启示,享受生命的美

  感。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

  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

  们将有所为,或者是无所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在当前的纪录片栏目

  中,几乎都面临着名人资源枯竭的危机。但是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却以独特的

  选题标准使栏目的选题得以开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身

  上都折射出时代文化的传承。每一种文化,包括文化中的个人,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因

  此,《人物》栏目在选题方面,一直秉承着这样的观点:人物不分大小,只要他们影响

  过我们生活方式,就可以作为《人物》的取材对象。这种选题标准为《人物》栏目提供

  了广阔的运作空间。大到《一代鸿儒季羡林》,小到《沙宣美发总监罗美宝》,甚至“擦

  鞋匠龙贵安”“蛇博士陈远辉”等等,让观众有机会走进更多人物的世界,了解他们的

  生命旅程、思想轨迹和情感经历,感受和领悟他们的存在对于时代生活和文化变迁所产

  生的影响。

  在节目构思方面,《人物》栏目更是借鉴了叙事理论,将人物纪录片表现得起伏跌

  宕,从叙事学的角度去考虑吸引受众,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而在影像化的构思中,

  《人物》栏目秉承“生动、平实、不矫饰、有深度”的栏目格调,以镜头的感性形式,

  对人物历史或现状进行还原或纪录,在平静中以人为本,传承着历史与文化。《人物》

  44

  栏目力求画面的精美,在光影、构图和拍摄角度等方面创立了自己的独特个性。此外,

  还充分运用汉字的天然美感和吟诵产生的文化感受,以优美的解说词来对人物进行展

  现。

  一部优秀的人物纪录片,必然是要选题先行。通过对节目的精心构思,才能成为精

  品。

  45

  附录

  《人物》栏目选题分类表

  (截至 2006 12 ,央视国际网站原神2.7什么时候开始的,不是全面)

  导演及演员、明星(共50 人)

  艺术**(共 111 人)

  音乐家及歌星(共22人)

  香港钢琴家冯景禧

  作家(共18人)

  画家、设计师(共21人)

  画僧史国 2006

  商界精英( 共 21人)

  其他名人( 共 55人)

  中国房地产的教父冯仑、医学先锋系列、织补大王——吴兴扬、中国首席女法医——王雪梅、喜剧武打明星成龙、世界华人首富李嘉城、新生儿手术专家郑珊、泡泡网创始人李想、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小提琴演奏家李传、一代鸿儒季羡林、邵逸夫、骨髓移植专家马健、央视主持人王小丫、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巨匠巴金、建筑**安德鲁、眼科专家黎晓新、自由摄影师梁子、超级名模凯·莫丝、钢琴王李云、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胸外科专家赵凤瑞、减肥医生郑成竹、草原歌王腾格尔、麻风病专家李桓英、植物学家何家庆、音乐家贝多芬、爱因斯、老艺术家赵丽蓉、当代毕昇王选上、下、国际知名演员章子怡、电影《孔雀》女主角张静、著名导演张艺谋上、下、国际巨星金城武、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中国首席女法医王雪梅、长跑教练马俊仁、手机电影第一人陈廖、动作明星李连杰、演员王志文、华人女导演虞琳敏、导演李安、法国电影导演雷奥拉克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母瓦尔达、导演陆川、用镜头创造历史的苏联摄影**罗·卡尔曼等等……

  46

  参考文献

  1 《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大众传播》 刘京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 4 月第一版

  2 《中外纪录片比较》张雅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9 月版

  3 《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 邢虹文 学林出版社 2005 4 月版

  4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吕萌 左靖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8 月版

  5 《视听率分析》詹姆斯 G·韦伯斯特 帕特西亚 F·** 劳伦斯 W·里奇 王兰柱

  苑京燕 华夏出版社 2004 9 月版

  6.《电视传媒系列话题》 曾海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10 月版

  7.《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美)威廉·E·布隆代尔 徐扬 华夏出版社 2006

  7 月版

  8.《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英)大卫·麦克奎恩 苗棣 赵长

  李黎丹 华夏出版社 2003 8 月版

  9.《美国新闻史》(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

  江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 月版

  10.《纪录片创作论纲》钟大年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1 月版

  11.《电视节目主持》 赵淑萍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 月版

  12.《纪录片概论》 欧阳宏生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6 月版

  13.《电视栏目节目策划》 张绍刚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 月版

  14.《电视纪实作品创作》 高鑫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 月版

  15.《电视纪录片创作》 陶涛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1 月版

  47

  16.《电视虚构叙事导论》 周靖波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8 月版

  17.《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 (荷兰)米克·巴尔著 谭君强译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003 4 月版

  18.《电视编辑学》 任远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 月版

  19.《现代电视纪实》 朱羽君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6 月版

  20 《央视《社会纪录》栏目的整体透析》 赵翌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1 《论纪录片的故事性及其真实观念》 唐蓉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2 《在功利与唯美之间——传播视野中的纪录片选题》 绍雯艳 苏州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2003

  23 《论文物类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徐思红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0

  48

  致谢

  这篇论文的构思,始于我在《人物》栏目的实习。在近一年的实习期间,让我领悟

  和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有了很多新的启发。最终,促成了我这篇论文的完成。

  在此,我衷心地感谢《人物》栏目的工作人员对我论文的帮助。感谢吕建伟主编,

  他让我在骂声中成长,并为我的论文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感谢后期负责人王梅,她为

  我的论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影像素材。感谢编导寒冰老师, 编导王曼丽老师,制片人王越老师

  和主编周玉老师,以及我在《人物》认识和采访过的所有编导们,是他们的一线工作经验,为我的

  论文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最重要的,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赵淑萍老师。在我长达大半年的

  论文写作过程中,是赵老师一直在支持和鼓励我。写作初期,由于我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几乎连论

  文的框架都搭建不起来。赵老师身在比利时,仍然同我保持密切的邮件联系,鼓励我不要着急,

  指导我如何为论文寻找好的切入点,以及如何搭建理论框架。在论文初稿完成之后,又

  细心地指导我进行修改,直到最后完稿。赵老师的严谨做学态度和对学生的强烈责任心,

  让我获益匪浅。

  最后,感谢我的朋友唐伟、高星、周游,还有所有曾经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帮

  助的人们。我的论文几易其稿,在陷入写作低谷时,是他们的关心和鼓励,让我能够坚

  持下来。

  北京的夏天来临,我又面临着毕业的季节。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给了我两年美好的

  学生时光。希望这篇论文能够成为我研究生生涯最好的总结。

相关推荐

原神官网3.7卡池的简单介绍
原神官网3.7卡池的简单介绍

原神宵宫37上半卡池的结束时间为6月14日1800原神官网3.7卡池,整个上半卡池持续时间为21天。一原神37版本up池角色一览钟离神里绫华岩系猫猫新角色枫原万...

2024-05-09 21:10 聚划算

原神官网300万预约累计奖励,原神官网3.0
原神官网300万预约累计奖励,原神官网3.0

PC关闭当前游戏后原神官网3.0,重新打开启动器,点击更新iOS进入AppStore,点击更新安卓进入游戏后,按照游戏内弹窗提示完成更新PS5#8482或PS...

2024-05-09 18:10 聚划算

原神pc端怎么下载官服,原神pc官网怎么下载
原神pc端怎么下载官服,原神pc官网怎么下载

1、正版下载渠道如下PC版打开浏览器搜索原神官网原神pc官网怎么下载,在官网中找到PC版下载选项原神pc官网怎么下载,点击进行下载TapTap下载打开原神官网,...

2024-05-09 15:10 薅羊毛

原神胡桃被淦出液体图的简单介绍
原神胡桃被淦出液体图的简单介绍

1、胡桃是原神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她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设计赢得原神胡桃被淦出液体图了玩家的喜爱在游戏中,胡桃被描绘为一个活泼可爱机智聪明的角色,她的形象与性格特征完...

2024-05-09 12:10 九块九推荐官

原神兑换码2023永久通用十连抽的简单介绍
原神兑换码2023永久通用十连抽的简单介绍

喜欢原神的旅行者们快看过来吧原神兑换码2023永久通用十连抽,这里为玩家们带来了2023最新的永久通用礼包兑换码,让玩家可以在游戏中轻松领取各种奖励,最重要的就...

2024-05-09 09:11 手机抢红包

原神pc官网漫画(原神pc官网漫画入口)
原神pc官网漫画(原神pc官网漫画入口)

原神官方漫画叫原神PROJECT2020年原神pc官网漫画,米哈游发布了这部名为原神PROJECT原神pc官网漫画的漫画原神pc官网漫画,内容宏大,故事发生在某...

2024-05-09 06:10 九块九推荐官

原神抽卡模拟器20,原神抽卡模拟器网址
原神抽卡模拟器20,原神抽卡模拟器网址

首先原神抽卡模拟器网址,可以上Google或者百度搜索抽卡分析,你会发现很多相关原神抽卡模拟器网址的网站,浏览后找到想要原神抽卡模拟器网址的url,其次,可以直...

2024-05-09 00:10 聚划算

原神下载电脑版官方,原神电脑版安装包下载

1、1首先打开浏览器原神下载电脑版官方,搜索原神,找到官网2进入后选择PC端下载3下面会自动下载安装包4下载完成后打开,选择安装,等待安装完成就可以了。2、1如图搜索原神官网,看到并点击游戏下载2进入...

原神下载官方正版3.5(原神下载官方正版手机版最新)
原神下载官方正版3.5(原神下载官方正版手机版最新)

1、在其官网上下载原神下载官方正版只需打开浏览器原神下载官方正版3.5,在搜索栏中搜索原神官网原神下载官方正版3.5,在搜索结果中点击官网的入口进入官网后即可找...

2024-05-08 18:10 聚划算

包含原神胡桃被淦视频免费的词条
包含原神胡桃被淦视频免费的词条

    神外资讯自2014年9月创刊以来原神胡桃被淦视频免费,始终努力坚持将神经外科领域最新的学术进展以多种方式传递给国内神经外科同道,获得了读者广泛的认可和支...

2024-05-08 15:10 手机抢红包

原神官网下载不了安装包怎么回事,原神官网下载不了

1收集空间不足原神官网下载不了,下载原神需很大的储存空间2网络卡顿导致原神下载不下来;1手机系统版本太低原神官网下载不了,不支持原神游戏软件的下载2下载原神的渠道不正确,原神游戏是官方发布的游戏,如果...

关于原神地灵龛位置图须弥沙漠的信息
关于原神地灵龛位置图须弥沙漠的信息

1、原神须弥地灵龛位置大全一四个雨林地区1第一个地方蘑菇窟将锚点传送到地图南部2第二将锚点传输到奥摩斯港左上角原神地灵龛位置图须弥沙漠,向地图西方走去3第三...

2024-05-08 09:10 薅羊毛

原神女角色去掉所有服装裸的简单介绍
原神女角色去掉所有服装裸的简单介绍

原神中的角色胡桃是一个来自于春风王国的少女原神女角色去掉所有服装裸,年龄十分的少原神女角色去掉所有服装裸,她的身高只有152cm胡桃有着淡粉色的长发和蓝色的眼睛...

2024-05-08 06:10 九块九推荐官

原神胡桃攻略,原神胡桃攻略解析
原神胡桃攻略,原神胡桃攻略解析

原神胡桃攻略汇总,胡桃武器圣遗物阵容搭配技能攻略大全FA我是抽胡桃还是等温迪原神胡桃攻略?A官方未正式发布公告前不能保证温。阵容和输出手法等攻略,一起来看看吧原...

2024-05-08 03:10 手机抢红包

原神涩图菲谢尔,原神菲谢尔cosplay
原神涩图菲谢尔,原神菲谢尔cosplay

1、全名本名菲谢尔middot冯middot露弗施洛斯middot那菲多特艾咪称号断罪皇女所属冒险家协会命之座幻鸦座介绍自称断罪之皇女原神涩图菲谢尔,与名...

2024-05-08 00:10 手机抢红包